香港電影的先驅人物,龍剛先生前日(二零一四年九月二日)於美國紐約市史泰登島行政區逝世,享年七十九歲。他活躍於銀幕前與後的上個世紀的六十至七十年代,早前是擔綱演員,而後來是所拍攝的電影而被香港,乃至世界影壇受矚目。
大家可能不曉得,以前的粵語殘片,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殘。電影裡的主題無外乎悲情倫理,神力怪神,有多殘就有多殘。而龍剛的出現,挑戰了粵語電影,以及香港社會的禁忌。 《飛女正傳》談太妹,《英雄本色》談釋放的囚犯為了救當警官的弟弟而二度冒險,原名《瘟疫》(後為《昨天今天明天》談香港人團結對抗瘟疫,《廣島
廿八》談日本廣島在一九四五年在遭遇了核子彈攻擊後的二十八年的社會寫實電影。
這些影片在一九六零年代之後,成為當時社會和電影圈的議題,一板了粵語片的古板形象。但但是,也在那個大是大非的年代,龍剛也被港人所稱呼的'土共',以及左派人士打壓,並且批鬥為“美帝特務”。他的《昨天今天明天》被左派人士的壓力之下,把原本的兩小時的篇幅,縮減為一小時十二分中,而原名也改成較長的片名。
雖然到了一九八零至九零年代,龍剛不拍電影,多數在港產片中客串角色。但是,他身為電影導演的影響力,也讓吳宇森拍了一九八七年版的《英雄本色》。他的電影讓當時的社會,也讓愛好社會寫實電影的我,了解香港社會中下階層的一面。這是目前的導演,如彭浩翔等輩,無法通過鏡頭,而訴說社會的寫實面。對於龍剛導演,在萬般艱難的情況下,他的作品一部接著一部地推出,大部分不被社會的各方力量而受牽制。
龍剛的離世,將不會讓世界看到,香港社會所面對的苦況。我們往後只能通過他的電影,來感受舊時代的淒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