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歡迎。

Welcome. Let us remember the Hong Kong of yesterday and today. 歡迎。讓我們一起記住昨日和今日的香港。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isappearingHongKong
Please like!

Saturday 15 July 2017

Saturday 1 October 2016

《消失中的香港》,四歲了



照片:網絡

《消失中的香港》部落格和Facebook 頁面,四歲了。

我們總是在年尾季節到來之際,總結過去一年的表現和展望未來。而坡仔卻是在初秋回顧,過去十二月的歲月。



要數過去做過最有意義的事,那便是我辭掉工作,去了美國旅行回來,在五月初時協助《新加坡華語電影節2016》籌委會,招待電影《十年》的一位監製,兩位導演再加上他們的夫人們,在新加坡宣傳電影的義務工作。而辭掉工作的主因,是和前上司不合(她多次地在工作場合,不恰當地開香港和香港人的玩笑),加上對與公司偏重KPI所致,對客戶服務調解工作產生了疲勞感覺。

看著《十年》五場放映會的爆滿,那五天的辛勞也不算是什麽。因爲,坡仔和其他港人一樣,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來臨。看來,香港這幾年不會再出現,像    《十年》這一類型的電影。更重要的事,通過這場義務的工作,好像回到十年前的自己,一個當時該做的事。

而上個月舉行的香港立法會選舉,所產生的結果,更令坡仔另眼相看。我會覺得,香港選民會因爲紛亂的時局,所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會令人大跌眼鏡。

結果是超出坡仔的預料,朱凱廸、鄭松泰、羅冠聰等六位本土自決派人士,被港人選民通過選票送進立法會裏。這也讓我思考了一周,港人在這個時刻勇敢地表態,選出了敢說真話的代議事。恰巧,新加坡人選擇了當順民,雖然手中有投票權,來決定國家的未來,爲自己尋求福祉。

或許,新加坡不需要有人講真話,生活的大小事都交給政府安排好了。苦果,都由自己承擔。所以,可以感覺港人對於民主的渴望。



而在《立場新聞》所開的專欄《新雙城記》,自去年的八月以來,所纍積的篇幅達十四篇,字數達一萬四千至一萬五千字,距離可以出版書籍的六萬字,還有一段的距離。有基於明年是香港回歸中國大陸二十周年,目前正在收集資料,可能寫二十篇有關香港的文章。以我對香江的感覺爲主。希望,明年可以正式開始寫三部曲小説,談的是新加坡男人愛上港女的故事,時間點是后19972014年占領中環期間的十七年。

看來,展望2017年的101日,《消失中的香港》五周年會是一個忙碌的一年。

#香港#消失中的香港


Monday 20 April 2015

《點對點》:慢活下的香港,點對點的兩個人/ Dot 2 Dot: A Different Hong Kong



第一次執導電影的黃浩然,在他的鏡頭下的香港,是一個慢活的城市,也通過“點對點”這個遊戲,把原本屬於香港和中國的男與女,在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中的歷史和面貌中,連接起來。


浩飾演的黃雪聰,從加拿大移民回來香港之後,在香港地鐵站附近的牆,設下了“點對點”遊戲。而來自中國吉林到香港教普通話的曹小雪(由蒙亭宜主演),來香港之初,為了了解這個“東方之珠”,開始了自己的香港之旅。而通過搭地鐵的心理歷程,她破解了雪聰的“點對​​點”,也帶出了電影裡的周邊人物,與香港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們一向都對香港都會愛情電影,熟悉的除了是愛情喜劇之外,還是荒謬的喜劇。而《點對點》通過陳豪以及蒙亭宜詮釋的人物,再加上他們和香港的關係,是我們不常看見的小清新,是一股原自於台灣都會愛情電影裡的小確幸。比方說,雪聰和小雪的三個回合式的“點對點”的鬥法;兩個人幾乎搭遍了香港的主要地鐵線路,來進行原自1970年代兒時的遊戲。如果,把以上的觀察放在另一個時空和地方,就是台北市,可以當成是香港導演去台灣,拍攝像《一頁台北》這類的電影。

但是,觀眾看得的是“香港故事”,談得是1972年《大丸百貨大火》,講的是2007年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回顧的是2014年的《胡椒噴霧事件》。外加了很多城市面臨的屋價問題。導演是用了很人文的方式,向觀看電影的各地觀眾,簡單地講解了,香港獨自面對的問題。



而電影是電影,真實生活中極少出現,像這一類來自內地在香港工作的小雪,為了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積極地融入香港社會,去了解交通和歷史(小雪積極地找豎立在港島六處的城邦界限標誌,以及像我一樣讀,來自香港的書籍來解“思港愁”)。電影裡沒有“港中矛盾”,沒有粗口、暴力和性愛的場面。有的是讓人思考,這座城市是否應該有慢活。住在裡面的人,該不該去嘗試多了解對方的感受。我們應該不應該,把辛苦賺回來的錢,拿來用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面。

而《點對點》最後翻唱了BEYOND的《早班火車》,以慢活的方式演繹了這首名曲,少了1990年代的少男少女的初戀情懷,多了的是大人式的浪漫風格。



點對點,把兩個不同背景的人連接起來。新一代的香港情懷,從這部電影開始。

電影預告片:





電影主題曲:



電影插曲:



電影片尾曲:


這部電影是《第三屆新加坡華語電影節》的參展電影。


Tuesday 27 January 2015

新•雙城食記-新加坡的一點心/ Eating Chronicle of Twin Cities- Singapore's Yat Dim Sum



不是經過獅城平面媒體的介紹,坡仔還不知道新加坡有一間獨立的點心檔口,名字叫做一點心。

這個一點心,雖然和香港的一點心連鎖點心餐館同名,所售賣的點心價格是平民化的。

坡仔先刊登幾個點心的照片,等機會訪問一下老闆,他在做和售賣點心的經驗和心路歷程。

鮮蝦腐皮卷沒有其他同等級的點心檔口,有油澀味。

上海小籠包

湯汁少了點


爆漿流沙包




Friday 2 January 2015

再見,BenFan.com

2012年,坡仔和Benson哥


去年歲末之際,坡仔收到消息,年年去香港旅行會上的鳳凰URadio節目,《BenFan.com》在播映了三年之後便停播。

我感到很驚訝的時候,心裡面也默默地感激這個節目。

想到在2012年的秋末季節,坡仔通過前同事(德江哥)的介紹而認識主持人之一的Benson哥(張棟樑),並且受邀上節目的其中一個單元,《博主駕到》。對於一位不曾上過香港電台節目的我來說,能夠被受邀比起坡仔在新加坡舉行的部落格大獎獲得任何獎項,來得格外地珍惜。

所以,2013年和去年到香港旅行時,坡仔一定會去鳳凰URadio探兩位主持人(另外一位是Fanny姐啦)的班,來答謝他們肯讓我這位新加坡人,上他們的節目來分享我對香港的迷戀,以及介紹港仔吳家輝給他們認識。也因為通過這個節目,坡仔和林兆霞成為了朋友。

節目的停播,雖然是不捨,卻印證了一句話,“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香港,坡仔還是會去的。回憶,還是長留在心中。

2013年,Fanny姐、坡仔和Benson哥

2014年,Benson哥、坡仔和Fanny姐



Monday 22 December 2014

香書•鍵記-毛優毛球忌廉哥(Hong Kong Books- Cream Brother The Book)



貓忌廉哥自兩年前的夏季失踪後,變成香港人的焦點。從被發現回來之後,靠著在尖東附近的女性上班族天天探望,成立臉書專頁到基金會, 書籍一本一本地出版,一版一版地重刷,忌廉哥和妹妹成為香港目前最受歡迎的明星寵物。

在七月發行第二版的《毛優毛球忌廉哥》,和之前出版的兩本書籍,是詳盡地介紹忌廉哥的前生,以及它如何虜獲香港人的心,也記載了兩段黑暗時光;即原主人遺棄以及消失的日子(也讓香港人翻了整個城市來尋貓)。書籍編輯也花了兩頁字的篇幅,來描述大陸旅客想要利用金錢戰術,來誘惑現任忌廉哥的主人,高生出讓忌廉哥。從這段文字,凸現了香港回歸中國之後,中國人和香港人在思想方面的極大差異,是目前無法解決的“港中矛盾”現象之一。

了配合不熟悉香港式廣東話的台灣讀者,編者在字裡行間刊登了香港人常用的粵語俚語,讓人來理解文章的意思。書籍也網羅了照顧貓咪,以及旅客到忌廉哥“上班”的信和書報攤,所要了解的事項。

雖然和香港大眾書局旗下的諾文文化,所出版有關書籍忌廉哥一樣,文字不算是精​​煉。但是對於多了解這只香港貓咪,是綽綽有餘的。

作者 忌廉哥
出版社 青森文化
ISBN 9789888270545

Monday 15 September 2014

張學友的《李香蘭》X 玉置浩二的《請不要走》/ Jacky Cheung's Lei Heung Lan X Koji Tamaki's Ikanaide



被譽為日本奇女子的李香蘭(原名為山口淑子),於本月七日在日本逝世,享年九十四歲。

她也是張學友在一九九零年所發行的粵語專輯,《夢中的你》,其中灌錄的歌曲《李香蘭》裡所提到的女子,李香蘭。坡仔在掏出這張專輯時,發現了她生前所撰寫的文字,訴說她的前半生,以及對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不捨。



《李香蘭》一曲,原是玉置浩二原唱的《請不要走》(日語名為行かないて),是日本和中國拍攝的電視電影《別了,李香蘭》的主題曲,該電視電影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一日在日本首播。

今天的粵語和日語金曲的選播,是帶著幾許的哀悼,來紀念這位曾經在香港拍過幾部電影的巨星。坡仔在看完李香蘭主演過的香港電影之後,和大家分享這位歷史人物的風華時代。

張學友 李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