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歡迎。

Welcome. Let us remember the Hong Kong of yesterday and today. 歡迎。讓我們一起記住昨日和今日的香港。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isappearingHongKong
Please like!

Thursday, 28 August 2014

港•食記-許鞍華的《桃姐》拍攝場地之一:金鳳茶餐廳/ Hong Kong Food- Triple Treasures of Kam Wah Restaurant


果大家有看過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的許鞍華,在兩年前執導的《桃姐》電影,劉德華飾演的電影公司監製,帶著葉德嫻飾演的桃姐,去到茶餐廳吃飯時,天王的角色被伙計誤認為的士司機。那一場戲的地點,正是位於灣仔春園街的金鳳茶餐廳。



當然,茶餐廳未被電影劇組把她的姿態攝入鏡頭之前,她有她兩把“刷子”(即食物也)而聞名於海內外。一、蛋撻。二﹑就是“雞批”,英語即Chicken Pie。要吃到這兩款特色食物,除了要看時機之外,也要看緣份。怎麼說呢?



坡仔在前往金鳳的途中,碰到颱風女發威之後的艷陽天。那酷暑加上暑氣令我感到不舒服。雖然在排隊進去茶餐廳時,不適感已經消退。但是問店員,他們店裡的兩寶何時會出爐,便知道我來了太早了(那時是早上十點)。



“十一點,蛋撻和雞批才會出來。”在那當下,我感到無比失落。去年來香港玩的時候,在吃完菠蘿包,付了錢之後,卻被那牛油香吸引住了。一看是剛出爐的“雞批”,那熱騰騰夾伴著鄉村乳製品香氣,撲鼻而來,不禁令我印象深刻。可惜,那時候時間不充裕,只好告訴自己明年(即今年)再來。



正當我在吃那菠蘿油的時候,那熟悉到令我想起兒時家裡烘焙牛油糕點的氣味,迎面而來。黃澄澄的蛋撻放在店門口,任由熟練的雙手,一個個快速地從托盤轉移到另一盤裡,任由顧客任點任買。我怕攝影機會很快消失,拿起了相機還沒有按下快門之外,一句話就從後面傳來,“小心啊!燙呀!”我一回神,見到另一位伙計,拿了另一個托盤過來。

是雞批!我夢寐以求要吃雞批!



“伙計!蛋撻和雞批一個!”

“好!”

加上他們的冰鎮奶茶(據有些人說,港島奶茶三劍客分別為上環結志街的蘭芳園,銅鑼灣謝斐道的太興以及灣仔金鳳),“金鳳三寶”的完美組合,讓我的那個星期六早上,充滿了精力。再談到金鳳蛋撻,她的獨特之處就是一咬下去,皮不會散開,蛋漿香會伴著酥皮填滿你的口腔。而“雞批”除了令我想家的香酥皮之外,那裡頭濕潤的雞丁不會像坡仔在新加坡吃到的,沒有喧賓奪主,反而是給我一種意境為“和”的感官享受。

吃了這麼多間茶餐廳和西餅屋售賣的蛋撻,以前會認為“肥彭蛋撻”是王道。但是,二度關顧了金鳳之後,發覺了這則“雞批外有雞批,蛋撻外有蛋撻”的道理。呵呵呵!









金鳳茶餐廳
地址:灣仔春園街41號春園大廈地下
電話:+852-2572 052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早上六點至傍晚七點
提示:請在早上十點三十分到店外排隊,就趕得上蛋撻出爐時間


Thursday, 21 August 2014

港•影-盡力打圓場的《香港仔》/ Hong Kong Films- Pang Ho Cheung Presents The Great "Amberdeen"


“恩怨流水,一城自有一城愁。凡塵逆風,俗世豈能盡如人。”

這就是繼彭浩翔拍完他的香港都市情懷電影,《志明與春嬌》系列之後,《香港仔》電影主題曲《目的地》MV片尾所出現的字幕。

而《香》的表現和之前的《志明》系列如何?我覺得是電影裡的配角比起主角們,更能夠令人印象深刻。

《香港仔》很明顯地與《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的不同,和內地的華誼兄弟展開合拍工作事宜,並且取得更多資金之後,能夠以三場特效的場景,來闡述彭導心目中,“(大)香港故事”的理念。但是,我覺得在處理電影裡鄭家三代人的衝突方面,正如友人的觀後感,很難達到自圓其說的境界。反倒是,彭導在拍攝鄭家長男,鄭偉滔和他兒時欺負同班女同學,莊詠詩,再度見面時的畫面,比起衝突性的劇情來得好。

如果你們把這家人的關係,和現實的香港社會聯想在一起的話,不難發覺很相似的情況。我姑且不在這裡談“保皇黨”、“英國殖民情懷”等詞彙,因為新加坡的一名影評人,在其評述中有提到這些。但是,在戲劇裡的“衝突模式”裡,長女惠清不解母親和父親對她的冷漠,她老公的出軌,長男偉滔不習慣女兒可怡的不漂亮,其妻子恩恩在事業上免被淘汰的掙扎,以及鄭家老父鄭東和他女友TA 姐之戀,不被偉滔而接受,都冠以“衝突是存在的,大家(香港人)要以自強不息地解決。生活,還是一樣地呼吸。”的思維,來結束這部電影。這是導演為戲裡的人物衝突,而採取的自圓其說的方式。




但是,還是比較喜歡彭導處理小人物和主角關係的劇情。要是有看《志春》系列的朋友,你們會對那時的Brenda到這一部的莊詠詩,會感到很熟悉。不錯,到了《香》的時候,彭導把莊詠詩原諒偉滔的那一場戲拍得很到位。雖然看似人物的刻畫平淡,但是要拿捏那一種情緒,來作為甲衝突戲與乙衝突戲之前的橋樑,是非常不容易,也成為彭導的代表名場面。在《志春》系列當中,Brenda的出場已成為亮點。可以說,彭導的這三部電影當中,沒有小人物的出色承托,也很難為劇情加分。

還有,我很喜歡劇組安排恩恩游泳,以及鄭家大小坐在麥當勞的假樹下的三場戲。因為,在西方的哲學文化中,水以及樹代表了人物經歷“磨難”之後,而得以“重生”的寓意。恩恩在獲得老公的諒解後,在水面開懷地遊,而一家人在“麥記”樹下(這也是很多港人的成長集體回憶)愉快地吃早餐,也代表香港“放下問題,來共度生活”。

這到底是彭浩翔導演的一相情願,還是為了討好中國大陸觀眾,我們就不得而知。有一點要肯定的事,導演在盡力述說他作為香港仔,而看到的人與故事。而和他同輩的導演當中,也很少像他這般努力地,通过映像語言,为香港带出正面訊息。

或許,他還是拍《春志》系列的第三集,比較好一點吧。

Monday, 18 August 2014

港•旅遊-香港摩天輪所在地


仔在香港的最後第二天時,在中環碼頭的附近看到,正在大興土木的“香港瞭望台”。

這個預計在今年9月開幕的最新旅遊景點,共有四十二個座艙,每個艙可容納八至十位搭客。如果經營業者要達到每年一百萬人次的話,它必須要符合每日兩千七百四十人次的載客量。

看了新聞,又在看照片,心裡想,你們會願意花一百港幣來乘搭,感受一下幸福摩天輪的感覺?

真的是香江多變化,快到坡仔要認不​​出了。

Sunday, 17 August 2014

港•影-預告:《香港仔》觀後感/ HK Film- Coming Soon: Pang Ho Cheung's Aberdeen Review



過的香港之行,碰到了彭浩翔執導的《香港仔》發行DVD以及藍光BD。

之前有讀過一些影評,而我將與我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

觀後感將在星期四刊登。

還沒有看粵語原版的朋友,先看一下預告片吧。

巴福斯影業發行《香港仔》終極預告片 5.8 觸動全城

Tuesday, 12 August 2014

港•旅遊(照片集)-「夢不落」史諾比時光跑道兼花生漫畫 X 大谷芳照藝術展


812日是史諾比時光跑道,兼花生漫畫X 日本藝術家大谷芳照藝術展,在香港海港城公開展覽的最後一天了。

來自日本的大谷芳照,在藝術展中以個別日本漢字,結合了花生漫畫裡的史諾比為主,創作了一系列的藝術品,讓出席藝術展的群眾,感受日本藝術和美國大眾文化在結合後,有不一樣的感官體驗。而「夢不落」史諾比時光跑道展品中,高3點3米的史諾比雕像,則讓大小朋友紛紛舉起相機攝影一番。

話不多說,先看一看相片吧。






















Thursday, 7 August 2014

新雙城記-香港與新加坡的的士記/ Neo Tale of Twin Cities- Taxis War?



果各位有在香港和新加坡住過一段日子的話,你們會覺得在叫的士方面,香江比起獅城較容易。在新加坡,你在趕時間的話卻找不到。反而,在香港的士是滿街扒扒走。這是一個'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連網絡上面的鄉民也向新加坡的德士出租公司,以及當地政府所屬的陸路管理局(Land Transport Authority)'吐嘈',德士“找不”的問題還是依然存在。

日前,新加坡的亞洲新聞台所製作的紀錄片《I.T.Figures》,我翻譯為《城市數字見真D》,當中的一集就把香港和新加坡的的士情況,以數字排列的有趣方式,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了解新港兩地的情況。

的士數目
-香港:1萬8千輛
-新加坡:7萬輛(52%差距)

的士比例(每1千人)
-香港:2.5
-新加坡:5.1

的士執照費
-香港:6百萬港幣
-新加坡:月租一百新幣(620港幣)

平均等候時間 (繁忙時刻)
-香港:5至10 分鐘
-新加坡:13 至17分鐘

的士車資(以7公里里程和繁忙時間為準)
-香港:11美金
-新加坡:12美金

在其他數字方面,香港的的士師傅們每天在路上所累積的路程趟次多達100萬趟。根據他們說繳交的600萬執照費中,按每天的行駛情況來算,其日租為54美金,每日汽油費為26美金。而在香港的700百萬人口當中,百分之60的居民容易地在香江街頭截到的士。那是因為只有10%的香港家庭擁有經濟能力,擁有和供得起私家車。

看起來是一面倒的情況,對嗎?我再和大家分享香港和新加坡在收費上的不同。

根據我去香港旅遊的經驗當中,除了基本的路費之外,的士師傅會向我收取過海底隧道的費用。在香港地鐵的機場快線,九龍和香港站搭乘的士,旅客也不需要繳付額外的收費。

而在新加坡呢,卻出現了額外以及不同等級的收費。比方你在樟宜機場乘搭的士,一上車就要付18 至31港幣的收費,繁忙時間也要付車資值的25%額外收費,電召的士費從14港幣到20港幣不等。

很亂是嗎?

所以,新加坡的的士師傅一般會在繁忙時間多接幾單電召的士的生意,也會決定該接前往哪些目的地的權利。這就是在附加費制度下,的士師傅大過乘客的情況。而這個情況,也讓新加坡人對現在截不到的士,而對現有的的士交通而詬病。反觀香港,的士師傅們因為標下了巨額的執照費,也為了早點取得收支平衡,不惜在路上跑更遠的路,接載更多的客人。儘管新加坡的陸路管理局定下了,每位新加坡的士師傅每日的里程要達到250公里目標,來緩解的士不夠的情況。但是,根據我在新加坡搭的士的經驗,這項官方規定也不能達到成效。我還需要通過Grab Taxi的手機程序來搭的士。

新加坡和香港貴為兩座旅遊城市,隔著南中國海相望,時不時會出現競爭。而在物價攀升的年代,香港在旅遊方面都做得比新加坡出色,單是的士這個環節,香港在車資以及方便度就胜新加坡了。要在旅遊區塊超越香港的話,新加坡要加把勁。

節目錄影: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tv/why-can-t-i-get-a-cab/1286288.html

新加坡的士收費一覽(英文): https://www.cdgtaxi.com.sg/commuters_services_rates.mvn

香港的士收費一覽(中文):http://www.discoverhongkong.com/tc/plan-your-trip/practicalities/transport/getting-around/taxi.jsp

Sunday, 3 August 2014

預告- 新•雙城記:香港吸引和挽留新加坡專業人才記/ Preview: The Tales of Twin Cities- The Lure of Hong Kong (For Singaporeans)



圖:《星期天時報》

今天新加坡的《星期天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香港的誘惑”專題文章。文章以幾位在香港工作,並且在事業上有成績的新加坡專業人士為主軸,探討了港新兩地的差異之間,香江是以如何讓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人,投入號稱“亞洲第一城市”的懷抱裡。

我將以我本身和在新加坡服兵役期間的同袍,於今天七月在尖東的一間茶餐廳,以及在兩年前尖沙咀海濱的星巴克的對話,來“消化”這篇專題文章。

希望,大家可以思考自己以後的發展之路吧。

Friday, 1 August 2014

港•書籍-香港人集體回憶的《香港颱風故事》/ Hong Kong Books- Typhoon Collective Memory- "The Hong Kong Typhoon Story"



風,在香港粵語稱為“打風”。每年的夏秋兩季,香港或多或少受到不同等級的颱風吹襲的影響。

如果你本身長期居住在香港,或者像我一樣在旅行的時候,被颱風所帶來的風與雨而影響,再者,你是一名追風族的話,這本《香港颱風故事》所講述的事,會有感同身受的。

熟悉我的部落格的臉書專頁的朋友,你會留意到我時不時會發布,會影響香港的颱風動向(旅行除外)。你們會好奇,一位生在新加坡的男人,為何對颱風有興趣?因為我本身2008年在美國中部的奧克拉荷馬市居住時,有兩次龍捲風吹襲的經驗,所以對風災有所體會。

《香港颱風故事》通過蔡思行以及前香港天文台助理台長,梁榮武的筆觸,以歷史以及梁榮武先生的親生經歷(1962年的溫黛颱風),來為沒有經歷過“兩嶽雖云牢,木石牙飛發。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的'後生仔',講解颱風自唐朝至今,為香港所帶來的影響。

而本書以深入淺出的科學方式講解颱風的冷知識,他們也收錄了較輕鬆的章節。這包括了“李氏力場”以及帶有惡趣味的《李氏主禱文》 !哈哈!如果你喜歡香港的氣象歷史,以及“風球波”在香港天文台開台後的轉變,這本書會滿足你的求知慾望。

到最後,本書籍向要傳達的重要訊息,固然香港沒有向台灣和菲律賓那樣,飽受嚴重的災害,但是也不能忘記如在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造成一萬人死亡的《丙午風災》,以及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造成一萬一千人死亡的《丁丑風災》,所帶來的各方面的損失。另外,香港天文台人員在預測颱風路徑時,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勞,也不能被埋沒的。

希望,這本書籍能夠讓你更深一層地了解,颱風和香港密不可分的關係。

書籍資料
書名:香港颱風故事
作者:蔡思行和梁榮武共著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