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歡迎。

Welcome. Let us remember the Hong Kong of yesterday and today. 歡迎。讓我們一起記住昨日和今日的香港。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DisappearingHongKong
Please like!

Wednesday, 8 January 2014

港人消失篇-邵逸夫(1907-2014)/ Disappeared Hong Konger- Run Run Shaw (1907-2014)



“香港才子”之稱的陶傑,日前替香港《蘋果日報》撰寫有關邵逸夫爵士和邵氏電影的文章,提到一段中國電影在“國共內戰”之後,如何從香港出發,邁向世界的華僑居聚地的“百年香火”,以及一段不是香港人也不會知道的“左派批邵氏電影”文化史。

而我很認同他的文章提到的論點,並且能夠和他在文章裡提到的,在戲院感受“原來邵氏電影也可以這麼拍”的共鳴。因為,我在十餘年前在戲院看《愛奴新傳》的感觸,也和他當年觀看張徹執導的《拳皇》一樣,感受到電影前輩們對電影娛樂大眾的理念就該如此的快捷利落。

我不能確定香港影壇盛行的“平﹑靚﹑正”理念,是否源自邵氏的片場時代,但是無可否認的,港產片的基石大部分來自這位電影文化商人。而“娛樂優先,教育第二”的理念也從邵氏延伸至無線電視。而他的離開,也印證了陶傑在文章尾段所提到的,“他帶走了的豈止是中國電影的長卷,更是百年香火和一代風流。”

君子已走,只剩後人無限思念。與各位分享,我認為最貼近我思維的文章。

百年光影 一代風流

文:陶傑

影視大亨邵逸夫爵士逝世,帶走了中國電影史的滄桑百年。

邵逸夫家族早年在上海經營電影生意,幾乎與中國電影之父黎民偉同步齊名。邵爵士的兄長邵醉翁創立的「天一」公司,一早就確定市場路線,認定電影是供大眾娛樂的商品。天一公司製作的電影,以武俠和神怪題材為主。尤其《火燒紅蓮寺》片集,更開創武俠片先河。上海是電影文藝基地,三十年代為共產黨影響滲透,攝製了許多「揭露資本主義半殖民地上海陰暗面」的產品,邵氏的前身「天一」,堅持商業第一,「教育人民群眾」第二,與上海的文藝主流不同。此一強烈的市場意識,不但造就了邵爵士成為商業奇才,而且後來上海六大公司聯營壟斷,年輕的邵逸夫隻身到南洋開拓新市場,更令邵爵士晉身為國際影業聞人。

邵氏公司對中國電影的貢獻,是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中國電影香火中斷,邵爵士從上海和南洋轉戰香港,在殖民地的泥土,為中國電影的命脈生機另行接枝。跟隨邵氏來香港的還有一批京滬知識分子編劇家和導演,由於大批大陸難民湧來香港,國語片有了市場,邵氏電影公司承接了中國電影文藝的香火,在香港復興黃梅戲,一齣《梁山伯與祝英台》,無論音樂、美工、唱功皆臻上乘。還有許多以家庭倫理為主題的溫情小品。中國導演岳楓、陶秦、李翰祥,託庇了邵氏這棵大樹,當毛澤東把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大陸一概打為「毒草」,邵逸夫爵士當了一位勤懇的園丁,把中國電影灌溉成林。

其間經歷了許多挑戰和變故。南洋世家陸運濤也來香港成立「電懋」,對邵氏形成競爭。一九六四年,陸運濤在台灣墜機身故,邵爵士的運氣好,差點也搭上了同一班機。導演李翰祥和張徹都先後出走,自己當起老闆,但電影生意難做,文人經商,先後失敗,只有嘉禾的鄒文懷先生成功。更見邵逸夫爵士的眼光和韌力。
我無緣認識這位影業鉅子,只是一名小觀眾。我很小的時候,在左派學校讀書。左派的報紙時時大罵邵氏的出品色情加暴力、荼毒青少年,左派學校嚴禁學生看邵氏的電影,只准看「愛國」的長城和鳳凰產品。我看的第一齣邵氏電影是張徹的《拳皇》,很驚訝電影竟然可以這樣子拍、明快的剪接、躍動的鏡頭、邵氏的出品為我開了眼界。以後李翰祥的風月系列,更是中國北方民間文化的一座寶庫。然後是《瀛台泣血》和《傾國傾城》,一個活潑、優雅而古老的中國在邵氏的銀幕上重生了。邵氏的產品,七十年代轉型,改以粵語為主,雖然一度也「很黃很暴力」,但都反映社會現實,觀眾只要心智成熟,一點也沒有問題,記錄了香港「百花齊放」的十年歲月。邵逸夫爵士真是一位商業奇才,眼光準、腦筋轉得快,除了放走了一位李小龍,在深圳河以南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以外的台灣和南洋,邵逸夫爵士贏得了整個世界。

華語電影無數人才,不論台前幕後,幾乎都跟邵爵士的事業有一點淵源,都是邵氏這棵大樹的種子。當年的邵氏,在香港紮根成長,因為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最自由的地方。大陸正在鬧「文革」,台灣戒嚴,華語電影在香港之外,不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就是在審查之下,不准這樣,不許那樣,了無生氣,奄奄一息。只有邵氏的電影自由自在,對人性中的情慾、暴力、貪婪、仇恨,一切直話直說。邵爵士非常了解華人社會的教育程度和修養水準,絕不玩弄深奧清高,每一齣戲都為華人市場的需求計算精確,今日看來,許多備受道學家抨擊的產品,即使拳頭和枕頭,貴在坦率和真樸,比起今日許多華語片,一點也不失色,而且成為香港人趣味的社會紀錄。

邵爵士逝世,評論這位傑出的華人,應該由追隨過他的人來憶述,邵先生締造的時代,是二十世紀一個動盪的百年,邵爵士經歷了戰火連天、餓殍遍地的憂患,一生都富貴長壽,而且對名利看得淡,真是三生修來的洪福。

上一代中國的事業家,蘇浙水清木秀,都富有君子的修養和胸襟,一點也不囂霸驕狂。邵爵士曾自述風流,但絕不下流,他帶走了的豈止是中國電影的長卷,更是百年香火和一代風流。

文章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108/18584012

陶傑小檔案
生於1958年8月17日,是香港作家和傳媒人。出版多部書籍描述香港社會,最近執導電影《愛.尋.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